在中国历史上,酒和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笔下,酒是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,香醇的酒仿佛与他们的思想交融在一起。今天,小编就带大家一起领略一下中国古诗词中的酒文化,感受它们的魅力!
一、魏晋诗词中的酒文化
从东汉至魏晋的二百年间,内忧外患接踵而来,政治党派对立,党锢之祸时常发生。在这种社会环境下,魏晋文学分为几大流派,有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,有以阮籍、嵇康等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的正史文学,还有陶渊明的归隐田园诗歌。他们虽文学主张不同,风格各异,但皆有以酒为“酵母”引发的佳作,在他们的“酒”文字中或隐或显地流露出了他们对时代的情感。
曹操的一句“何以解忧?唯有杜康”,便是“魏晋风流”的真实写照——沉溺酒中,无为而任性。魏晋文人纵情于酒,但“文人雅客”的身份让他们对饮酒的环境、对酌对象和对饮方式等都有着独特的追求。
二、唐诗中的酒文化
诗酒结合最鼎盛的时期,当属唐朝。唐诗中的酒文化,是情、酒、诗三者的相互交融,相得益彰。唐朝国家政策开明,朝廷百官宴游,唱诗互和,以为谈佐之乐。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。
李白的《将进酒》《月下独酌》,杜甫的《饮中八仙歌》,王维的《渭城曲》,白居易的《劝酒十四首》等一系列的咏酒诗,即使是那些并非咏酒却含酒量过高的诗句,也为后人留下荡气回肠的品诗体验。
余光中先生《寻李白》中提到:“酒入豪肠,七分酿成了月光,三分啸成了剑气。绣口一吐,就半个盛唐” ,可见唐代酒文化的发展与繁盛、以及诗酒相融的盛况,甚至带动了此后历朝历代的饮酒吟诗志趣。
三、宋词中的酒文化
宋词因风格差异被划分为豪放与婉约两派。豪放派词作中的酒,是豪迈或悲壮的浊酒。“一壶浊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谈笑中”,故友相逢,浊酒一杯,谈尽古今万千事,所有的洒脱和豪迈,只在这杯浊酒中。又如“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”,将士离家千万里,归期无望,对家乡的想念,全付诸此樽浊酒。也许,浊酒的强劲可以冲淡词人对家的思念,亦或醉后才是归期。
与豪放派雄浑的浊酒相比,婉约派词中的酒,是温和而优雅的清酒。婉约派的词作多含淡淡的儿女情愁,其词句工整,读起来朗朗上口。“午醉未醒红日晚,黄昏帘幕无人卷”,熏醉的少女,红日黄昏,久未曾动的帘幕,一切都显得温婉而静谧,字里行间却还流露出几分怨怼。又如“两地离愁,一尊芳酒,凄凉危栏倚遍”弹琴寄恨,都不减相思,便只能倚遍危栏,借酒浇愁,心中无限的幽恨。
不得不提的是,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、社会风尚和男性文化等因素,宋代女性文学的繁盛也与酒结下宿缘。这时期涌现出很多女性写酒的词篇,为宋代文学史增添辉煌。
四、元明清诗词中的酒文化
元、明两代,战乱频仍,民不聊生,这一时期,人们的酒文化同样洋溢着一种祥和的气息。即使是在不同的季节,喝的酒也是不一样的。过年时,以椒柏酒祭给长辈,以示对祖宗、老祖宗的祝福;端午节喝菖蒲酒,是春天最好的补品;重阳节喝菊花酒,除了对身体有好处之外,也是人们对“吉祥”的一种期盼......
可见,酒与中国诗词的关系密不可分。文人们借酒抒情铸就了这么多的经典之作,其中既有豪情万丈的壮烈,也有悲苦离愁的荒凉。就让我们一同进入这个美妙的文化世界,感受酒在古诗词中的独特魅力吧!
湛仙窖酒是因产自湛庐山而取名湛仙,湛庐山又因2600年前铸剑大师欧冶子在此锻造了湛卢宝剑而闻名天下。而湛仙窖酒采用闽江源头矿泉水精心酿制而成,闽江素有“绿色金库”之称,生态环境优越,非常适合酿制高端酱香型白酒。53度湛仙窖酒酒体醇厚、空杯留香持久,饮后不头疼不口渴、回味悠长。